top of page

生命走廊 ——人類和野生動物的共享空間


位於肯雅的「動物通道」大象涵洞(圖自:Read01)


野豬因為有機會傷人或者擾民等理由而被捕殺。牠們頻頻在市區出沒,究竟是野豬走入我們生活的地方,還是人類霸佔了野生動物的家園?若然今日香港已經難以劃清人和動物之間的地盤界線,當兩班同屋主遇上的時候,又沒有辦法在你死我活之外,發展出一個比人道毀滅更加人道的共生模式呢?


為了做到通行無阻,人類移山填海,興建一條又一條天橋、隧道、高速公路,建立比蜘蛛網更密集的交通網絡。結果,我們出行的確更方便快捷,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就被強行分割,無路可走。既然人類這麽厲害建設道路,但又可不可以不這麽「霸道」,幫野生動物建好通道,留條生路呢?


位於加拿大班夫國家公園內的野生動物通道,通道上方為高速公路(圖自:加拿大公園局)


其實在外國已經有不少設計師將這個想法付諸實行,建立了一條條的動物通道。目前荷蘭有約600座「綠橋」作為各個地區物種的紐帶;澳洲有暗渠和「高架橋」引導紅蟹安全地過馬路。肯雅的大象涵洞、瑞士的羊群引橋、日本的烏龜通道等都是可持續發展下的產物,示範了人類和野生動物可如何共生,朝住生態平衡的目標努力。


興建於1998年位於香港三號幹線的動物隧道(圖自:香港01)


以上的外國措施令人類和野生動物共生前路有了前瞻,如果在香港引入相信可向生態平衡跟進一步。其實香港早在1998年已經在大欖興建了第一條動物隧道,保育意識非常可嘉,只不過偏低的使用率就提示了隧道規劃還有改善空間。有報道就指出通道又黑又窄,還有一條石屎樓梯,「對野生動物來說,這是一條沒意思的石屎樓梯。而這條通道較窄小,較膽小的動物,可能會選擇較闊的行車道路,也不會選這條狹窄地下通道。」


正如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主席麥志豪所說,人和野生動物始終有各自的生活和習性,就算你有幾歡迎野豬都好,野豬可能根本唔想同你玩

所謂「共生」,不代表要將和野豬共存的做法過份浪漫化,追求人和野豬一起走在大街上仍然相安無事。比起容許野生動物在市區隨意橫行,設置好動物通道讓大家可以各行各路,為彼此留些空間,才是對人和動物來説更好的做法。





資料來源: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