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於本年6月,發布名為「優化課程迎接未來 培育全人啟迪多元」的最後報告,其中提及為達致「創造空間及照顧學生多樣性」,建議容許學生可以選擇不進行通識教育科的獨立專題探究,將獨立專題探究轉為延伸和選修部份,並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滙報。
將筆試與獨立專題探究的評級分開滙報,昔日高級補充程度會考通識教育科亦是如此安排。當時學生修讀兩個單元,兩份卷的評級亦會分開滙報,還有專題研究報告及總成績的評級,一目了然。不難發現有些學生筆試表現平平,但專題研究報告成績優異,或者相反。這反映專題報告在一定程度上能評核筆試未能涵蓋的能力,能更全面評估學生的不同能力。一些應試能力不高或表現飄忽的學生,亦可透過於校本評核專題研究報告中持續的努力及自我完善,獲取一定的分數,以作「保險」,這亦有助照顧學生多樣性。
在進行獨立專題探究時,學生或會進行問卷調查、訪談、實地考察等。過程中,由設計工具、收集資料,到分析資料、得出結論等,均涉及不同知識及技能。這些知識及技能,在課堂上討論一般議題時未必會涉及,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卻會派上用場。比方說,學生進行問卷調查時,明白怎樣才是隨機抽樣,以及只有從概率抽樣得出的結論才有代表性。而學生一般所採用的,多是偶遇抽樣(我以往常跟學生說,不要不加思索便寫自己正進行隨機抽樣,你們只是「隨便/隨意」抽樣!),推論結果欠缺代表性,學生亦學會如何設計一份不會有引導性的問卷。
學生掌握了這些知識及技巧,當他們在媒體中看到各式各樣的問卷調查結果,也可以判斷有關調查的代表性、可信性及參考價值,從而減低被誤導的機會。學生學會如何恰當地製作各類圖表,如何從質化、量化資料中,推出具說服力的結論,這些不單有助學生於大學教育階段進行各類研習,即使他日進入職場,相信亦有助他們完成工作上的一些任務。這亦是筆者任教通識教育科多年的體會,學生升讀大學後,總會跟我分享,在中學通識教育科及獨立專題探究所學會的思考方法及研習技巧,如何幫助他們應付大學的研究性學習及課業。
相比高補時代只是選修科,當通識教育科成為中學文憑試的核心科目之一時,指導獨立專題探究的工作,的確比以往更多及更難。筆者的學校會以大班教學的形式,先教授各個研習階段所需的知識及技巧,然後安排學生按自己擬訂的題目,完成相關階段的課業,交予老師批改。老師主要透過給予書面評語作回饋,並約見個別有需要的學生,作更詳細的跟進。此外,我們會安排學生於幾個學校長假期後呈交相關課業,期望讓學生有多點時間及空間,分階段完成獨立專題探究的不同部分。有時,我們亦會建議學生,可以就同一議題擬訂不同題目,以致可分工合作找尋資料,共享資源,減省一些工作。
若我們認同獨立專題探究能為具備不同能力的學生多提供一個機會,並且有助他們升學及就業,亦能在生活中應用,或許我們也可以想想,如何優化、調適現有的課程內容及專題探究的要求,以致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可以讓每一位高中學生都能學習一些終生受用的基本專題探究知識及技巧。
「二十一世紀通」專欄文章由 ROUNDTABLE EDUCATION提供,由通識科與人文學科老師撰寫教學心得和探討學科議題,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和轉移知識的能力,裝備學生面對二十一世紀不確定的社會,成就能適應各種變化的人才。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