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十年點滴:擔任知識型義工與義務教練的體會與發現


在商界工作多年,一直以為企業要持續,就應將盈利最大化視為目標。直至2009年,在中大修讀EMBA,有講員提出管理學教父Peter Drucker所說:「將盈利最大化定為公司目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真正的目標是要建立客戶,要建立客戶就要了解客戶需要,為他們創造價值。」只有持續不斷地為客戶創造價值,才能和客戶建立長遠關係,令企業壯大成長。當時亦有提到社企的概念,這是我第一次認識社企,了解社企的角色和使命──聯繫政、商及社三個圈子去解決社會問題(或社企客戶的問題),也明白到自己在商界的經驗能夠幫助社企成長,間接改變社會。到2011年,因緣際會下認識了紀治興先生剛成立的豐盛社企學會,我便立即參與成為其中一員知識型義工。由起初協助NGO及社工開辦的社企,到去年協助創新園做青年社創的教練,不經不覺擔任社創教練已十個年頭。回望這些年,我發覺我對社會問題、社創、年輕人,及對自己的認識都有所增加。


首先,今天的社會問題,比十年前複雜。有時候處理周邊的問題,比處理社企想解決的核心社會問題要花更多資源和時間;同時,資訊太多,如何吸引目標群體、如何得到投資者支持、如何讓持份者理解社企的概念,都已不簡單;此外,今天社企要得投資者支持,技術成份要很高。以前幫助邊青就業可能只是做event planner的角色,教他們扭汽球做活動;今天,社企不單要做基本營運,更起碼要加插網頁、社交媒體等宣傳,甚至要自己設計網頁、拍片、剪片……這些對年輕人可能相對容易,但若有心做社企的是中年或提早退休的一群,他們要面對的挑戰就大得多,社企界或政府有甚麼支援?商界可以如何協助?


再者,今天的年輕人,和我這種X世代的當年完全不同,如何和他們溝通相處,是一個新的學習。我發覺很多年輕人都不大相信所謂「權威」或者經驗,他們期望是一種完全平等的對話。所以縱然作為教練,若一廂情願想傾囊相授,也可能會碰一鼻子灰。反而先建立關係,慢慢引導他們去明白問題所在,以比喻或類比方式誘導他們自己想出解決方法,他們就會容易接受。


在與年輕人溝通中,不斷修正改善,學習快快聽,慢慢說,我發覺自己EQ和耐性也提升了不少。常言道,「施比受更為有福」,能夠成為知識型義工、參與社創、當教練,對於我是一種很大的得著和滿足。你又有想過要當教練嗎?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