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二十一世紀通】若有路我願回家——濁水漂流中的無家者




電影《濁水漂流》剛剛上畫,大銀幕上看有關露宿者的電影是第一次,但深水埗的橋底和露宿者對我來說並不陌生。


有幾年,跟參與平等分享的友人在深水埗向有需要的無家者派發物資,每逢周末的時候就去跟街友們、執紙皮的公公婆婆談天。那時候還年輕,一腔熱情,在橋底下聽到不少故事,常常為他們的處境憤怒和悲傷。那些不能自拔的濫藥、偷竊、坐牢的循環都是真實的。無家者社群中既互相依賴,但同時也充斥不信任、欺騙和衝突。

電影的開首是一個多年前真實的訴訟。2012年一個寒冷的晚上,警察和食環署職員毫無預兆地清場,粗暴地將露宿者的床褥、禦寒衣物、私人物品全部扔進垃圾車拖走,當中包括他們的身份證和唯一的親人合照。露宿者在社工支援下跟政府打官司,希望追討賠償和要求道歉。經過多年的訴訟,各人最終爭取到2000元賠償,卻始終得不到一句道歉。這時刻才發現,原來道歉才是最奢侈的要求。


電影透過社工何姑娘反映我們與弱勢社群之間的距離,即使能夠陪伴他們一段時間爭取政策的改善,但社工和義工始終不是住在橋底,隨時可以回到自己的安樂窩。更何況,戲內戲外,無家者的情況每況愈下,更多時候背負着社會的污名化和歧視。旁觀他人的痛苦,有時比想像之中更無力。


除了橋底,我也曾經帶學生去探訪住板間房的基層街坊。那50呎的空間,沒有窗,除了一張床,就只能放一些雜物。有幾個學生擠了進去跟伯伯談天,我就在走廊數那裏到底「劏」了多少間板間房。單位內共有七間板間房,沒有煮食、洗衫晾衫的空間,廁所的衞生狀況也很惡劣。一個人日復日居住在這樣的地方,每天就只能得過且過地過活。

倒是一位學生探訪後的感想叫我印象深刻:「我要努力讀書奮鬥,未來可以出國留學,不要再留在這鬼地方。」那次之後,學生這句「不要留在這鬼地方」久不久就無意識地浮現在我腦海,彷彿拷打着我的頭顱。奇妙是,今次觀看《濁水漂流》之際,當片末嚮起主題曲的旋律,那把沉鬱的歌聲,竟像是在回應或答唱那句不慎遺落於我心房的「鬼地方感想」,歌聲似在呼喚又似在回應:「回家吧,天黑前回家;回家吧,天黑前回家」、「回家吧!若有路我願回家」,歌詞一下一下地重擊在我心頭。我在內心也同樣在問:哪裏有路?哪裏是他們的家?


電影的結局並沒有救贖,但就像導演曾在訪問中提到「世界會有另外的力量令它變得愈來愈壞,所以你不可以期望它變得愈來愈好。」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在世界處於好與壞的跌宕搖擺之時,輕輕地將它拉往好的一面。

電影如是,教育如是。


如果讓我再回應一次當年的學生,我希望可以這樣說:「不如我們一起留下來努力奮鬥,不過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讓這個地方變得更加美好。如果我們離開,就是放棄最底層受苦的人們。他們不是別人,是我們的一份子。不如我們再努力一點吧!」


「二十一世紀通」專欄文章由 ROUNDTABLE EDUCATION提供,由通識科與人文學科老師撰寫教學心得和探討學科議題,旨在培養學生掌握和轉移知識的能力,裝備學生面對二十一世紀不確定的社會,成就能適應各種變化的人才。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