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社企發展史


社會企業最早於1970年英國出現,是公營及私營企業以外一種嶄新的企業型態,為創業者提供多一個選擇去開創企業。 而香港在2001年才開始使用「社企」這個概念。在「社企」之前,相類似的有由民間營運的庇護工場,合作社、二手店等等。而在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亦有職業訓練中心,一些復康機構主導的「模擬企業」為殘疾人士提供就業輔助。 根據紀治興博士歸納,香港社企發展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


1. 「從無到有」 <2001-2006> 「『社企』這個概念開始認可,但社企營運知識仍在起步期,大部份社企都虧蝕,被稱為『社企綜援』。」 - 2001年,香港從歐洲引入社會企業的概念,藉「創業展才能」計畫,為傷殘人士創造就業機會 - 2003年第一屆扶貧委員會認同社企的概念,並擴大其應用範疇到其他弱勢社群 - 2006年民政事務推行「伙伴倡自強」社區協作計劃,提供種子基金予合資格機構成立社會企業


2. 「從有到好」<2007-2013> 「社會投資回報率是在4倍-7倍之間,平均壽命9.3年,而香港在量度社企的效益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2007年,民政事務局舉辦本港首屆的社企高峰會,以豐盛車房及庭恩兒童中心兩個個案以證明社企幫人之餘也能自負盈虧 - 2008年香港共有220間社企營運 - 2013年扶貧委員會亦成立社創基金,培育社會創業家及資助創新扶貧方案



3. 「從好到大」 <2014-now> 「數目持續增加,社創項目多元化,官商社民學的跨界別協助,製造出一個合適的生態系統,大大加速了香港社企的發展。」 - 民間出現一班風險慈惠家、知識型義工、良心消費者等次文化及相關的組織和運動,例如香港社 會企業挑戰賽、豐盛社企學會、十一良心消費、使命商道論壇 - 香港的社企數量由2008年大約220間,到2018年中已超過650間,增幅近兩倍 - 社企項目亦逐漸多元化,開始遍及環境保護、住居需求、以及有關食物可持續性等項目 - 全球社企界一年一度盛事「世界社企論壇 SEWF」於2016年首次移師香港,與全世界超過80個傑出的講者透過主題演講、論壇討論、實務工作坊、研究參觀等交流心得,證明香港社創的發展己在亞洲區,以至世界上也名列前茅。 直至今日,香港的社企發展除了政府支持及推動,更有賴商界、非政府機構、學術界以及各慈善機構用各種方法推動公眾參與社企發展,而各位亦可以從生活上支持社企的發展!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