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社創專欄
Search


社區可以成為學習場所嗎?
社創校園(SEnSE),顧問思義就是「感受/感覺」,希望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去看、去思考這個社會,再讓他們由認知、體驗到實踐。最簡單的說法,就是社會無人能獨善其身,每人根本也是一個命運共同體,關心他人就是關心自己。


學校可以有「不一樣」的課室 ?
活在一個框內的教育世界,我們正在用十九世紀的教學方法培訓二十一世紀的學生,創新教育正正是近幾年在框外,少數另類的嘗試;但到底如何推廣落地,以至來到教育3.0時代,學校除了原有的教育功能之外,更可以透過自身改造,與不同的持分者和機構合作,建立未來校園、幸福校園和社區校園。


轉化青年可以有供參考的範式嗎?
青年生活在物質富裕、經濟發展蓬勃的社會,理應追求更高層次的成長目標和改變,然而父母、學校以至社會,仍然停留於關心學生如何向上流動,讓青年的生活變得服膺於他人期望,卻因此失去對生命的想像和活力。他們對自身印象傾向負面,甚至會自我標籤為「廢青」,對於前路或人生都充滿迷茫。


傳統路徑以外,青年可以有多元生涯發展的想像?
現時香港社會量度學生表現的指標仍是公開考試,雖然這個方式能判斷學生的智商(IQ),卻並不可以衡量他們的情商(EQ)及逆商(AQ),這顯然是未來人才核心競爭力培育的一個缺口。我們該如何培養青年人的未來技能?為青年以至社會帶來轉化?


跨代指導可以成為學生的同行者?
我們根據柯氏評估模型(Donald Kirkpatrick Model)設計出一套具體可執行的導師支援計劃,培訓社創家在創業路上所需要的三類導師:友伴同行導師、專業導師以及小組導師,讓他們學習社創知識體系後可以互相配合和補足,在不同層面上成為社創家的推動力。


跨代 x 同行指導的可能?
世界各國的研究對於世代的劃分方式往往不盡相同,大體可分為XYZ世代、後物質世代、以及本地學者呂大樂指出的第一代至第四代香港人等不同分類(我們在其基礎上,加入第五代、第六代的分界)。


社創營的魔法
社創營模仿大學迎新營的設置,除了著重大學生於組內的角色和責任,也在流程、遊戲的佈置上借鏡,務求通過四日三夜的活動,讓中學生能透過親身經歷及遊戲體驗深入了解香港社會的需要和問題,發現社會不同群體的需要,明白社會各人也是命運共同體,關心他人等於關心自己。


社創玩樂式學習可以轉化青年?
隨着少年在情緒、道德和智能各方面的成長,社會期望他們多工作、少遊戲,因從經濟角度去看,遊戲就等同缺乏生產力,浪費時間。社會的期望和看法令人常對遊戲產生罪疚感。這點於華人社會尤甚,故有所謂「玩物喪志」,好像但凡「玩樂」就是不正經、會沉溺。


社創青年領袖成長範式
很多時候,社創家對一個群體有同理心是社創的起點,但這不應該是終點。如只著重照顧眼前的群體,最終可能只是流於表面的關懷和照顧,而忽略背後最深層的問題和痛點,甚至有時導致將「弱勢社群」再定型/更加邊緣化的問題。


青年可以成為社創家,甚至改變社會?
社會創業運動是一場由社會創業家、知識型義工以及受助者共同推動的運動,其對現存社會最大的質疑就是資本主義中必然是企業/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想像和迷思。社會創業運動的定位及性質是要作為公民社會的一員在面對資本主義社會與代議政治所產生的問題時積極回應。


學生與弱勢社群的雙向轉化
社會創業運動所提供的正是一個可供轉化的空間,從中我們除了可以看到生命改變的故事,更重要的是賦權。弱勢不單是收取者,他們透過發揮長處,自我充權,讓他們能夠不被人生遭遇和社會制度吞噬,反而能有力地面對,甚至改造一切當下對生命和世界的扭曲。


如何轉化教師成為社創教師?
社創教師團隊可以開發創新而獨特的校本課程,並提供具啟發性的學習體驗,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應用和實踐不同學科的知識,細心栽培和關注每位學生的需求。


體驗學習/服務學習可以是雙向的?
「服務學習」就是透過「服務」而獲得「學習」的果效。服務學習是一種學與教的理念與實踐方法,將社會服務融入課程中,讓學生透過籌劃、執行、反思和評估他們的服務經驗,從中學習及成長。


把社創帶入學校 培養「Social-minded」的新一代
教育,不是要做一個知識的灌輸者,而是要促進及生產討論和思考。而社創教育就是在討論思考同時,反思自己與世界及他者關係,在知道自己的位置的同時,幫助過去自己,服務他人。


香港可以有社創課?
社創校園在2014年引進社會創業的關懷價值和創意思維到中學教育當中,讓師生了解及探討香港的社會創業如何發揮創意思維及為社會提供有效並可持續的新穎方案,以解決當下社會中種族、階級、性別、環境等多項問題及矛盾。


教育 x 社創的可能?
我們期盼社創能與本地學校乃至整個教育生態更好地融合,形成互利共生的良性互動。與此同時,社會也有不少有心人一直積極踐行社創理念,若能匯聚各方力量,整合資源與經驗,並與本地學科作深度結合,相信必能構建出符合本地特色和發展的知識體系,並產生適用的應用、教學及評估機制。


二十一世紀教育論壇2024 -「跨界共建・未來教育」暨社創校園十週年
近年不斷提及利用創新的方法來發展教育,以應對未來瞬息萬變的挑戰。在未來教育的構想中,教育不單用作學習知識的方法,更希望為兒童和青年帶來實質的轉化,令他們成為幫助社會,為社會作出貢獻的人。


讓校長教師化為社創教育家──共同承擔開拓未來教育之路
就未來教育的發展、無論是校長,或是老師都不能以舊方式去應變未來,而是需要以創新方式結合跨界資源,化身成「社創教育家」,為兒童及青年未來帶來創變。而從國際以至本地教育文件、報告,又或日常與創新校長們相處傾談,總結出教師、校長、學校有三層明確參考的方向。


把社創帶入學校 培養「social-minded」的新一代
「Our mind is our lens to look at the world.」我們每個人的注意力有限,沒有辦法關注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我相信,歷時一年的社創課程,把「社創」放進了學生的字典,讓年青人變得「social-minded」,能看見社會上不同需要的人。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
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近年致力推動「1.5 公里體驗式學習圈」,以校園空間為經,社區參與為緯,重新連結學校與社區,將學校搖身一變成「友善社區學校」,結合社區營造、跨代共融及社區共享空間,轉化學生的學習歷程,連結社區資源,讓學生的課堂與生活結合,做到真正的活學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