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從「死亡」再思「生命」的可能——結連他者的悲傷,一起好好過


現時,香港不少學校仍都是以「認知主導」的模式來推動價值觀教育和生命教育,以致往往停留於價值應用的層面及知識的灌輸,缺乏情感與實踐體驗。然而,價值觀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重點在於體驗和發現意義,要學生認同,便要讓他們親身體驗,從而反思關係、發現意義。為此,教育局便邀請了推廣「生死教育」的社企HOBBYHK,為教師提供體驗式學習工作坊,冀透過「生死教育」加強價值觀教育,幫助教師掌握如何通過體驗式學習活動,在學校推動價值觀教育和生命教育。


近年,「生死教育」已在不少學校開始盛行。所謂「生死教育」就是「探討死亡的本質以及各種和瀕死、喪慟主題與現象,促使吾人深切省思自己與他人、社會、自然,乃至宇宙的關係,從而能夠察覺生命的終極意義與價值,是面對死亡、克服對死亡的恐懼與焦慮、超越死亡、省思生命,使吾人能體會真愛與珍惜,展現人性光輝,活出生命意義的教育。」(張淑美,2005)簡而言之,就是從死看生,教導學生先瞭解死亡,然後反思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只不過,思考死亡從來不止於個人,也能藉此連結他者。


是次體驗式學習工作坊,教師們參與了一系列的「模擬臨終體驗」活動,包括遺書閱讀和寫作及模擬躺棺,讓他們改變對死亡和喪禮的看法,看似充滿遺憾和無力感,但正正也可映照出生命光輝時間,重新思考珍惜的人和事。用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方向與維度去理解人類、失去與悲傷,生命雖是脆弱的,但悲傷能夠讓我們意識到自己同他人之間的關係紐帶,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相互依賴狀態與倫理責任。傷痛及死亡既是人類脆弱特質的基礎,反過來也是人類聯繫與集體的基礎。


「生死教育」正可讓參加者體驗人生由生到死的不同階段,反思生死的意義,藉此加深個人對生命和人生的啟悟,也明白死亡並不代表意義的終結,也可以是關心他人的開始。例如原是流浪狗的寵物去世後,主人延續對牠的愛,照顧多了其他流浪狗。故是次體驗有助教師了解如何透過「模擬臨終體驗」活動來啟發學生探索他們珍視的價值觀、人際關係和人生目標。


疫情下學習模式反覆轉變,學生缺乏與他人真實溝通相處的機會,重創他們的精神健康。生死教育在當下便能發揮支援同行的角色,啟發學生對於生命的關懷與體悟,並且實踐在日常生活中,而這不可能單靠教師於課堂傳授便能夠讓學生學會的。「從死看生,活好當下。」學生愈理解死亡,或能更從容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壓力。期望教師完成工作坊後,都能夠安排「模擬臨終體驗」活動,透過「生死教育」來培養學生感恩與珍惜的價值觀,及為有意義的人生而奮鬥。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