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青年社創實習──個人至社會轉化的學習機會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指出,到2027年將有6,90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出現,8,300萬個工作機會將會消失,即淨損失1,400萬個職位。報告還指出,分析性及創造性思維是十項技能當中最重要的,其後依次是韌性、靈活性和敏捷性[]。在這個背景下,青年人的職涯發展變得不可預期,以職志為導向的專業發展未必能延續,取而代之的是需要培訓各種軟技能。現時香港社會量度學生表現的指標仍是公開考試,雖然這個方式能判斷學生的智商(IQ),卻並不可以衡量他們的情商(EQ)及逆商(AQ),這顯然是未來人才核心競爭力培育的一個缺口。如何能培養青年人的未來技能?筆者就過往兩年,本機構與學校合作推行的青年社創實習計劃「創.新路」分享所得經驗,總結出這個學習模式如何讓青年得益,並為創新教育帶來新的契機。

 

  「創.新路」計劃在過去兩年間,共與5間學校(包技大專院校及中學)試推行可體制化的課程及體驗,為超過200位青年提供社創培訓及實習機會。計劃旨在培育青年6C未來技能[2],讓青年對多元出路有更闊的想像。創造課室以外的學習機會,可以為青年以至社會帶來以下轉化:

 

一)把學習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深化學習體驗

 

  真實的工作環境與學校的學習環境有很大差異,學生並非單方面接收資訊,而是需要主動與環境進行互動。面對僱主的要求,學生需要與工作伙伴互動協調及溝通,並發揮個人創意靈活解難。學生從被動的接收者變成主動的學習建構者,他們需要自己內化資訊並完成任務。在創科社協會有限公司實習的同學阿超表示:「雖然我在學校時有學過Arduino[3]這個技術,但不知道能應用在甚麼地方,實習除了讓我學習到如何組裝板塊外,還給我機會向客人述說用途。」在會展場內,望著對客人侃侃而談公司產品的實習生,筆者深知他在這個月內無論在知識上,還是與他人溝通及應對上的技巧也增進不少。

 

在會展場內的攤位中,實習生阿超獨自向客人展示公司不同產品。

 

二)學習內容與時俱進提升青年核心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下,社會急速變化,加上科技發展迅速,許多行業也發生顛覆性的改變。學校所教授的知識亦有機會需要作出更替,以應對發展所需。去年ChatGPT的冒起已為教育界帶來不少衝擊,老師亦要與學生一起學習新科技,提高數碼素養。社會及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書本或課堂未必能及時提供最適切的培訓,反而職場實境操作對於學生靈活運用新事物有很大的幫助。Re:Learn Education Limited的社企導師Wilson表示:「我為實習生安排了一個數據整理的工作,原本預計實習生起碼會用三日的時間完成,可是他竟然自己研究如何書寫代碼去完成指令,最後用一天時間便交了貨。」

 

實習生Kevin(左)能自行研究代碼書寫,並完成工作指令。

 

三)差異化學習機會為未來提供多元人才需要

 

  每個學生的性格、興趣或智能發展各有不同,若只以文憑考試成績來評核莘莘學子,未必能發掘他們內在的潛能。「求學不是求分數」這句說話流傳已久,可是大部分學校依然以成績主導去設立學習目標,導致對書本知識興致索然的學生未能找到個人學習動機。若在學期間能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學習機會,除了能為學生設立比分數更具體的學習目標,亦能為不斷變更的社會培養不同技能的人才需要。實習生謙信對拍攝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社創培訓期間,導師要求每位同學都上傳一條一分鐘自我介紹影片以作實習配對之用,謙信除了用心製作自己的影片之外,還主動幫班上其他同學完成拍攝。他的熱誠感染了社企,除了能順利進入我們製作有限公司實習外,他還得到社企導師的信任親自掌控拍攝器材。

 

實習生謙信得到社企導師的信任,親自掌控拍攝器材。

 

  引用台灣部落格Wondero的一篇文章標題《教育是沒有牆的,教室才有。》[4]作結,疫情過後,很多無牆教室的竄起已經逐漸改變教育生態。若依然將「教室」等於教育,學生則會輕易淪為產業下的一粒螺絲,缺乏彈性及創新。但若能重塑教育框架,增加學習機會的多樣性,則能為社會培育更多革新的力量,帶來重大的改變。要達至這個遠景,需要跨界別的協作,創造更多課室以外的學習間,讓學生有「路」可揀。

 

參考資料:

 

[1] 世界經濟論壇《2023年未來就業報告》

 

[2] New Pedagogies for Deep Learning Whitepaper: ‘Six Cs of Deep Learning’

 

[3] Arduino入門教學課程

 

[4]教育是沒有牆的,教室才有。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