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十一良心消費運動」正式啟動 全城連線Shop Social.升級版TECM MALL同步登場豐盛社企學會(豐盛)主辦的「十一良心消費運動」今年踏入第十屆,繼續貫徹推動香港社會企業(社企)及社會創新發展的宗旨,本年度「十一良心消費運動」以「全城連線Shop Social」為主題,包括重點項目——全面升級TECM MALL、購物獎賞計劃及社企聖誕市集。
從互相認識到互助互惠──社企COP(實踐社群)這兩年因疫情的影響,在經過豐盛社企學會義工團體有組織的訪問、討論和檢討,結論是現時可以做到的只有示以關懷和鼓勵。因此有了建立「社企COP - 實踐社群)」的概念。這個概念的對象是社會企業的商業圈和其服務的群眾,最終目標是推動社企達到1+1大於2的效應,並吸引各界別的持份者。
擁抱各種可能性的「社創實驗室」今年豐盛社企學會將與社企民間高峰會(九龍城區)合作,於本年度舉辦「社創實驗室──城市願景工作坊(SE LAB - Community visioning workshop)」,並有幸邀請以上提及12位從事「長者」、「青年」、「共融」行業的社會創業家分享自身的嘗試、願景及其中辛酸。
打工以外──社創是出路?近年不少青年透過創業,在工作中獲得意義和成就夢想。 又一學期完結,新一屆的畢業生即將進入勞動市場。根據政府統計處4月份公布,一至三月的失業率已達6.8%,近26萬人無工開,其中20至24的失業率高達13.3%。過往有此情況可能會引起準畢業生極大恐慌,擔心畢業是否就等同失業,...
現實可恥,但很有用——社創實踐營2021今年社創實踐營借鏡了深受青年喜愛的電視節目,寓意青年社創家能夠像這群後製團隊一樣「以有限、製無限」,發揮創意,在失敗與嘗試中解決社會需要。 近來興講「XX可恥,但很有用」。無論是日本興起講「逃避可恥」還是本地電視台講「自肥可恥」,都不約而同提醒眼見負面的事情卻有實際作用。...
十年點滴:擔任知識型義工與義務教練的體會與發現加入豐盛社企學會擔任知識型義工及社創教練至今已十年。 在商界工作多年,一直以為企業要持續,就應將盈利最大化視為目標。直至2009年,在中大修讀EMBA,有講員提出管理學教父Peter Drucker所說:「將盈利最大化定為公司目標是一個致命的錯誤!真正的目標是要建立客戶,要...
讓學校成為社創實驗室,助青年多元學習成長超過30間社企及機構到炮台山循道衛理中學進行校園導賞、與老師專業交流、洽談合作方案, 希望協助不同青年的特殊學習需要。 提起「傳統學校」,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起成績、學校配套及良好升學出路。只是回顧我們香港的教育史,香港從來不是只挪用外國或直接跟隨官方指引,而是為了回應社會...
在逆境中建立希望:「創.新路」計劃旨在讓青年了解不同新興或未來行業資訊,發掘不同出路 廿一世紀科技發展迅速,帶來便利的同時卻導致現今的產業鏈及工作將迎來結構性的變化,未來十數年千萬個工種將要消失,甚至響起人工智能會否於未來取代人類之說。同時,全球疫情導致經濟不穩,本地以至世界各地社會無疑面對前所未有的挑...
休戚與共的社會關係及想像榮安定的香港本就存在的貧富懸殊問題,在疫情下更趨嚴重。(網上圖片) 社會貧富兩極化現象,在最近新冠肺炎的影響之下更趨嚴重。當商業活動停頓,全世界民眾的生計都受到壓迫,中產階層都受到擠壓,低收入的家庭更是陷入赤貧狀態,這種情況進一步拉濶貧富差距。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重新想像...
憂戚與共的社會關係:實踐、推動與反思使命商道論壇今年以「憂戚與共」作為主題。 2020使命商道論壇主題「憂戚與共」,大會刻意地用上「憂戚」而非「休戚」就是為了表達當下香港社會被憂愁、悲哀吞噬的狀態。憂愁不只是因為個人的不幸,更是與他者的相互關係。 香港基督教早在4、50年代已與社會憂戚與共,受偷渡及移民潮的影...
轉化第五代青年的關鍵第五代青年的思想被限制於上一代的期望當中,以致幸福感低落。 本地社會學系教授呂大樂教授將1946年以前至1991年出生的香港人分成「四代香港人」,並指出相關的社會、政治及經濟狀況與及重要的社會事件如何構成這四代人的特徵、相應的意識形態、社會行為和之間的差異。近年,已有不少學...
新常態下的社會創新疫情持續至今已10個月,新常態正改變群眾的生活模式。 肺炎肆虐,全球至今已有3,400多萬人受感染,死亡人數突破100萬之多。各國為防止疫情在社區擴散,不惜大幅減少經濟活動──飛機停飛、國際賽事取消、餐廳關門、消遣娛樂活動暫停等等,在疫症爆發初期的中國以至後來歐洲多個城市,...
深耕細作的社創果實豐盛社企學會於新會址與新舊社創家交流分享 一顆種子落地後能否結出好的果子,除了要看陽光、水份是否充足外,還需要農夫的悉心耕作。若前期不把泥土翻鬆,種子落不到泥土深處,便難以紮根成長;成長期若任由雜草叢生,便會阻礙幼苗吸收養分。協助青年人做社創便是這麼一個深耕細作的過程,如何...
香港青年與「新貧」 大學學歷勞工面對職位錯配,加上置業困難,令青年有機會成為「新貧」 香港是一個富裕的國際都會,表面上貧窮問題並不嚴重,可是繁華背後,香港社會存在著嚴重的不平等及財富分配不均。其實早於八十年代初期,已有學者提出香港社會出現「富裕中的貧窮」,當時全港約有...
讓經歷轉化為成長的助力參與創新日營的年輕創業家透過三星期網上課程,將構思變成一個實踐項目。 今年暑假又有200多位年輕創業家上我們的創業課,由構思到完成計劃書,再到正式報告,也不過三個星期的時間。課程中固然能學到很多實用的知識,但背後更重要的是一個個願意為了追求夢想、願意為了助人,願意為了其他人...
社會效益金錢化先訂出常見社會效益的年度金額,再應用該金額去計算項目的社會效益。 要將社會效益金錢化,現行比較完善的做法是先為一些具體的社會效益,如:恆常參與義工,對社區有認同感等等,制定一個年度金額。 讀者可以會有疑問:「社區認同感都可以以金錢量度?」其實計算的方法很簡單,先去了解對社區...
從項目贊助人看效益社會效益量度是一種釐清公益項目成效,進而改善撥款及資源投放的工具。 從事社福的人,具有專業背景,對項目受惠者所面對的問題有深入了解,因此將精力和時間投放在受惠者的得益身上,亦是合情合理。但其實他們更應該期望受惠者無論在心靈、知識、技能或態度,以至行為上都有正面改變,這就是豐...
社創六部曲:從靈感到轉化世界社會創業是一個有雙重特性的存在,它一方面通過經營商業活動來營運,創造經濟價值,另一方面卻又同時為一些社會問題提供解決方案,創造社會價值。而社會創業在世界各個地區的發展,都會因應當地的處境及驅動力,孕育出不同的運作發展模式。致力研究和發展歐洲社創及社會投資的智庫Young...
社創作為青年人生想像社創校園於5月底舉辦社創實踐營 史蒂芬.柯維博士生前談及事業時,總鋼是:「為自己著想,但不忘他人的權益。」而社創,正正就實踐了這句話。 八隊有志在社企界大展拳腳的中學至大專青年,在5月29-31日舉行的社創實踐營中,學習不同社創知識,包括一些計算和量度工具,填寫計劃書等,加...
Z世代:改變未來的社創新力軍「密室欺凌」體驗館的創辦團隊於社企民間高峰會 2018分享,團隊成員均為中學生 Z世代是盛行於歐美的用語,特指1995年後出生的年輕人。Z 世代於較富裕的環境長大,受科技和多媒體影響,他們的生活模式跟上一代有著明顯的不同,能夠同時兼顧不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