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香港社創二十年與亞洲社企生態發展



社會企業被視為解決社會問題的良方,在全球各地亦日漸受到矚目。而相比歐美地區,亞洲的社企發展起步雖然相對較晚,但過去二十年也積極推動社會企業發展,當中被譽為「亞洲四小龍」的香港、臺灣、韓國及新加坡,亦因社創發展蓬勃而取得豐碩的成果。




香港社企發展至今已超過20年,社創項目亦趨向多元化。(網上圖片)


亞洲四小龍社會企業政策對照

亞洲四小龍早期的社會企業主要由政府主導,並以促進就業為目標,而隨著社創的發展,不同持份者的加入亦使整體社創生態更趨成熟和豐富,如大專院校增辦與社會企業相關的課程,同時效益評估機構和研究中心等社企生態持份者亦相繼成立,使社會企業更進一步發展。此外,各地社企數量明顯上升,當中韓國自2007年頒佈社會企業認證開始,截至去年政府累積批准的社企已有3125間。

  同時,政府的角色亦不再只局限於提供補助,而是整個社企生態的促進者,社企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亦更多樣化。新加坡政府於2015年成立新加坡社會企業中心(raiSE),為社企提供諮詢服務和指導培訓,目前已服務超過400位會員;而在臺灣,繼第一個為期三年扶植社會企業的重大政策「社會企業行動方案」結束後,行政院又通過後續的「社會創新行動方案」,延續社企行動方案的精神,連結12個部會,加強相關資源網絡,共同推動推動臺灣社創的發展。截止2021年1月,一共有575間社會創新組織收錄於社會創新平台,並可享有諮詢輔導、申請補助酌情加分等福利。

  至於香港,社企已有二十年發展歷史,最初由政府牽頭設立社企資助計劃,不過當時社企的營運知識處於起步期,全都虧蝕,被謔稱為「社企綜援」。豐盛社企學會為政府兩個社企基金計算社會投資回報率(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發現其社會投資回報率在四倍至七倍之間,社企平均存活率為9.3年,香港在量度社企的效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後,透過官商社民學跨界别協作,社企的發展在合適的生態系統下加速壯大。截至2020年5月,全港已有666間社企,除了數目持續增加,社創項目也漸見多元,不僅是就業聘請,也開始遍及環境保護、居住需求、家居設計、以至有關食物可持續發展等項目,可見本地社企生態漸趨成熟。

  而在可見的將來,香港以至全球的社創將會更蓬勃發展,且能促成更多界別合作,惠及更多弱勢社群,進而轉化社會。社創固然不是萬靈丹,但對於介入及轉化社會而言,無疑是一個合適的平台。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貢獻社會,解決社會問題,追求和發展社會道德的共善(common good)。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