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創教育一詞看似深奧,其實不然,它補充了香港教育的缺口-----如何讓學生成長,認識自己和社會的關係,並確立自己在社會的位置。在這個資訊爆炸、𣊬息萬變的年代,學校已經不再是學生唯一一個接收知識的渠道,故此學校除了培育學生的學術能力以外,更應該培養學生觀察周遭事物,透過探索去認識自我及社區,培養由同理心出發的創意,發掘個人與社會連結的可能性。
我們一直以來透過在職培訓、提供工作機會給一群社會眼中的「廢青」,讓他們透過技能和工作與社會重新連結。所說的工作機會不止於單純成為攝影師或剪接師,同時是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認清自己的優缺點、人生目標,從而發展未來的路向。有的可能重返校園,有的改投其他行業,有的成為社創家,這三類學員,我們都有見證並扶持過。
做人,唔八卦啲,人生少好多樂趣㗎!
由開業初期到現在,我們都視教育為其中一個核心,為的就是讓我們接觸到的學生、員工可以在他們年輕時了解自己。所以,不論日常的工作教學,或是走進學校教授社創課程、拍攝技巧課程,我們主張的並不是高深、理論化的講授,而是觀察日常及舉一反三的思考能力。上課時,我們總會說:「做人,唔八卦啲,人生少好多樂趣㗎!」。我們相信「靈感來自生活」,在創作時需要對生活有一定的認知,同時也要多角度思考,建立同理心。
經常有學生問我:「為甚麼要有同理心?讀書很累,沒有時間理會弱勢群體!」。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通常會先解答,讓同學明白:人們通常以主觀及帶情感的角度看待事情。然而,在目光集中手機的時代,學生在社區裏更像只是個有距離的存在,社區給他們的感覺像是從小的習慣,總有人在那裏運作,彷彿和自己沒有關係。而同理心是認識世界、與社區建立聯繫的其中一種方法,學習換位思考理解其他人,從而學習多角度地思考。回到教學上,學生會知道原來放下手機一會兒、出去抬一下頭、隨便跟朋友說些玩笑也有可能是靈感來源,我們只需要加上輕微的引導,便可以和學生一同展開多向度的思考,令原本只是教科書上知識更形豐富和生活化。
D.E.C.T Production讓學生透過實踐學習拍攝技巧
同理心對待學生
我們也會用同理心對待學生。曾經也是學生的我們,明白學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同,所以我們會鼓勵學生發言,方法很簡單,就是先認同學生觀點,因為觀點沒有對與錯,只是觀點與角度不同。還記得有次跟中四同學以「我想跟___在社區好好地___」為題創作,他們用玩笑的語氣跟我說:「我想跟花店店主在社區好好地賺錢,因為我發現,原來上水是沒有一個集中買花的地方,就算要去也要出去太子花墟。為甚麼不可能有一個空間可以給北區居民呢?花,人人都喜歡,大時大節花也是重要的東西,我想把那個空間變成可以打卡、休閑,情侶、家庭都可以來的地方。」當刻,我覺得他們很有想法,也有別於其他組別,我馬上鼓勵他們:「是個新想法,既然想做,就好好地做。你們的作品代表你們的想法。」由學生自身出發、認同和肯定學生、賦予價值,便是我的教學方式。展示成果時,我跟全班中四組說:不拿獎不等於不被認同,你們都做得非常好。先想自己想要甚麼,肯定自己,再融合他人所想,創意往往就是這樣。
社創教育不單是培育社創家
以人為本,由自己出發,往往不是一般學科所教。未來學校應該以學生成長為核心,多讓學生參與社區事務,協助學生繪畫對未來路向的想像。
社創教育在香港不單是培育社創家,即便學生不想投身社創或者覺得這些跟學科無關,他們能夠從社創教育認識自己、找到個人在社會的定位。不單如此,社創教育能夠訓練學生的換位思考能力、項目執行能力,解難能力,這些嘗試有助學生成長。這些能力亦有助學生理解課業和提升答題能力,更是他們日後投入職場的必備能力。
-ˋˏ┈┈┈┈
社創小介紹 D.E.C.T Production是一間為雙待青年提供就業機會的製作公司,透過參與社企宣傳片拍攝及創作,能夠為雙待青年造成逆向效益,希望可以透過工作影響自身。D.E.C.T Production提供一站式服務包括影片製作,活動攝影,直播以及教學工作坊等。
Summer Production由D.E.C.T Production的學員Summer參與創立,是一間為雙待青年 (15 – 25歲)提供生涯指導及影片拍攝培訓的社企。由專業及資深導師向學員教授一系列拍攝及影片製作技能,輔以青年導師陪伴青年同行。
關於創辦人 D.E.C.T Production創辦人Leo從事電影、廣告、新聞製作超過25年,曾參與《玻璃之城》、《紫雨風暴》、《安娜瑪德蓮娜》、《東京攻略》等電影製作。憑2007年香港新聞台的大事回顧製作,成功入圍紐約新聞獎。
中學畢業後的Summer受到公開試成績的打擊, 變得頹廢、迷失,不斷嘗試各類工作,但始終找不到人生方向。在機緣巧合下,她加入了D.E.C.T Production成為第一名全職員工,培訓出學術以 的才能。現時Summer已經是一名獲得不同獎項的專業攝影師,更創辦了自己的社企Summer Producton,希望以自身 「鹹魚翻身成CEO」的經歷,感染更多雙待青年, 協助他們尋找人生方向。